实干破难题 深蓝践初心半岛体育-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
2025-11-02半岛体育,半岛体育官方网站,半岛体育APP下载
全球首个甚高频(VHF)数据链路监测系统的研发,进一步拓展了数据服务能力。该系统融合大数据等多项技术,能实时开展AIS信号检测、协议检测和数据检测,并将结果推送至海事监管平台。“以前开展违规船舶调查,需执法人员现场检测,定位难度大且效率低,耗时又费力。现在有了这个系统,能快速精准定位违规开关机、虚假船台等行为,显著提升了海事执法效率。”技术人员孔涛说,截至目前,该系统已为海事部门40余套系统提供数据接口服务,并为海事监管执法、安全效能评估及事故调查提供支持。
海上通信对海洋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5年来,中心不断寻求技术突破,打通海上通信“最后一公里”。2021年,中心建成黄海水域首条高速宽带通信网,形成青岛港主航道约70海里4G、5G为主的无线网络和语音通信连续覆盖区;2024年,辽鲁航线G网络全部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我国首次实现5G网络海上规模化连续覆盖;2025年7月,大沽灯塔5G基站开通运行,日均数据流量超过900G,通信需求释放明显……从信号断断续续到“一路畅联”,“人享其行”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海事监管、航海保障的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海洋新业态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以辽鲁航线G网络全域覆盖为例,长期以来,辽鲁航线海域传统通信网络不连续、信号不稳定的问题,持续影响着这一航线G网络覆盖后,通信的稳定性以及经济性得到大幅提升,海上应急通信和应急处置能力随之增强。“之前由于网络信号问题,在长达六七个小时的航程中,都没办法通过手机支付购买饮品和食物等。如今,不仅手机支付问题解决了,还能随时和家人朋友打电话、通视频,十分流畅,体验感很棒!”一名常年乘坐渤海轮渡往返于烟台、大连两地的乘客说。
北斗技术的全面应用,成为科技赋能的又一亮点。辖区公用航标全部安装北斗遥测遥控终端,实现航标运行状态实时感知。“以前巡检航标,需要驾船逐个查看,遇到恶劣天气就只能停工。现在通过北斗系统,在办公室就能看到每座航标的灯光、电池状态,出现故障1分钟内就能定位,维护效率大幅提升。”大连航标处运维人员陈希斌说。此外,中心建成的北方海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能在沿海50公里范围内提供实时厘米级、事后毫米级定位服务,可为海洋测绘、港口建设、海上石油勘探等提供精准定位支持。
按照统筹协调、科技引领、需求导向的总体原则,中心围绕天津港“一港八区”总体布局,制定了《天津港智慧航道航海保障示范区建设方案》,以“1+1+N”作为天津港智慧航道航海保障示范区建设框架,即搭建1个“亮海”航海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建成1个智慧航道航海保障大数据中心,实现N项航海保障专题服务,覆盖港口运营全链条。目前,中心在天津港建成北方海区首条数字化航道,实现天津港全域AIS船舶流量监测覆盖率100%、水深监测覆盖率100%、航道及锚地4G通信网络覆盖率100%。
“你看这座多功能航标,不仅能亮灯指路,还能实时传回流速、能见度数据,就像给港口装了‘千里眼’。”天津航标处的监控大厅里,工作人员对着大屏自豪地介绍,5年来,中心管理的航标数量一路增至近6000座,这些航标沿着北方海岸线铺开,把重要港口航道和沿海干线航路都纳入了“保护圈”。多功能浮标的应用,让航标从“单一助航”向“综合服务”转型。此外,中心还对天津港主航道、青岛港主航道等33条航道的460余座航标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重要航道数字化感知全覆盖,为智能航行奠定基础。
测绘服务的精准高效,为港口建设和航道安全提供“空间坐标”。5年来,中心累计完成68个港口300幅港口航道图测量,测量面积达3.45万换算平方公里;曹妃甸港40万吨满载船舶经验航路(部分)水域测量的完成,更是打通了40万吨级巨轮进出渤海的“深水新通道”。在应急测绘方面,中心累计启动应急扫测33项,完成扫测面积超1150换算平方公里,牵头起草的《沿海通航水域应急扫测技术要求》,为海上事故后的碍航物搜寻、通航水深突变扫测提供了技术标准。
通信服务的稳定畅通,为海上安全筑起“信息桥梁”。北方海区建成AIS基站140座,实现沿海“港口水域多重覆盖、重点水域全面覆盖、沿岸水域基本覆盖”,及内河四级以上航道AIS信号全覆盖。在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方面,中心下辖的7家通信中心,通过4座中频岸台、2座高频岸台,实现对沿岸150海里海域及全球大部分水域的通信覆盖;60余座VHF基站组成的安全通信网,覆盖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天津5省市,有效满足沿海安全通信覆盖需要。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中心推出“定制服务”,破解区域发展难题。在黑龙江,中心完成黑龙江水域1475换算平方公里测量,编制海事监管图,惠及黑龙江航运发展、生态治理、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在辽宁,中心在大连庄河港区加大四季通用浮标推广力度,优化营口港等高纬度区域冰期虚拟AIS航标配布,解决冬季通航难题。在山东,中心组织实施觉华岛至兴城陆岛交通运输航路测量,绘制《觉华岛至兴城陆岛交通运输图》,便利陆岛运输安全。
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中心当好“服务先锋”,保障能源通道安全和新业态发展。在能源运输领域,中心为青岛董家口港区12万吨级油品码头、华电莱州港、天津大港液化天然气运输航线提供航标技术服务或扫测支持。在海上风电领域,中心参与编写《海上风电场海图要素测量及更新工作规程》,为海上风电项目提供航标配布、航路测量服务;烟台航标处全力保障全球首座10万吨级能源站“深海一号”出港,助力国家深海能源开发。在北极航线开发方面,天津海岸电台获批开放北极海上安全信息播发业务,填补我国利用短波通信开展北极航线安全信息服务的空白。
激励保障机制持续健全,点燃人才干事创业“新引擎”。中心编制《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明确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优先晋升条件,向优秀人才传递强烈的正向反馈;出台《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强化业绩导向的薪酬分配,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优化《一般工作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将岗位聘用与年度考核、绩效管理深度挂钩;每两年组织一次北海航保科技奖评选,2021年、2023年共评选产生科技成果奖34项,科技创新推动奖9家单位;每年组织创业创新论文大赛,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党建引领始终是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十四五”以来,中心党委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制修订《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三重一大”事项工作规定》等41项党群类内部规范性文件,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以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推动109个党支部筑牢战斗堡垒,998名党员在科技攻关、应急保障一线带头冲锋,先后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王玉林、“中国好人”王洪安等先锋模范,5家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航海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拓展外部合作,构建“多领域、全方位”合作网络。在科研合作方面,中心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船舶碳排放研究、沿海港口运行效率分析等工作,为航运政策顶层设计提供参考。在产业合作方面,中心与河北省自然资源档案馆、天津市测绘地理信息研究中心签订陆海测绘基准建设维护及北斗位置服务框架合作协议,拓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应用领域;与中国海油等平台运营企业合作,推动渤海交通宽带网络基站建设,逐步形成渤海宽带通信能力。在公众服务方面,中心联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基于AIS数据搭建港口、泊位模型,推出了“沿海典型港口直靠率”,为航运公司提供船期安排和有价值参考建议;开发“天津海测航海信息服务小程序”“北方海区乘潮航行智能保障系统”,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水文信息服务。
加强国际履约,提升国际影响力。作为我国参与国际航海保障事务的重要力量,中心培养出一批国际认可的专家骨干,如IHO成立百年来首位中国籍机构主席邬凌智、国际航标组织(IALA)导助航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工作组副主席王凌燕等。积极履行国际海事公约,5年来累计向IALA、IHO等国际组织提交提案156篇,151篇被采纳。“我们的提案涵盖航标技术、电子海图、甚高频数据交换等多个领域,很多建议被纳入国际标准,为全球航海保障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心履约部门负责人任超说。


